RIP协议原理 - 畅学网
博学强知,畅腾思维

RIP协议原理

发布:Andre tian2014-4-2 20:23分类: 数据通信技术 标签: RIP

一般在大型网络中,都是使用动态路由协议,路由协议根据底层算法分可分为距离矢量型,链路状态型。而RIP则是典型的距离矢量型协议。一般直接发送路由更新信息的就是距离矢量型协议。

一.RIP的大概了解。

1.RIP直接发送路由信息判断距离矢量,并且RIP有两个版本,V2比V1先进。

2.RIPv1有类别 v2无类别

v1使用广播 v2使用组播 组播地址:224.0.0.9

3.使用跳数为度量值,

4.使用udp协议端口号为520,周期性发送更新,缺省下更新时间30S.

 

组播的好处:

1.减少广播风暴发生的可能性

2.减少对不相关设备的影响,发送广播时候一个子网下的每个设备都需要接受处理,直到上层才会发现这个信息是不是与我有关。

二,RIP协议工作过程

rip.png

比如在图上,

1.R0直连了10.20两个网段,R1直连了20.30两个网段,R2直连了30.40两个网段。

那么现在的路由表就是 R0:10.1.1.0 20.1.1.0 (简化)

R1: 20.1.1.0 30.1.1.0

R2: 30.1.1.0 40.1.1.0

2.启动RIP协议后,第一个更新时间,三个路由器向外边发送路由信息,三个路由器学习了其他路由器的直连网段,每个路由器将自己收到的路由表信息和自己的路由表相对比,如果自己没有,则将没有的路由信息加入到自己的路由表 并且把条数加1 把学习这个网络的接口当作出接口。这个时候第一个更新时间过去后,我们来看看路由表变成什么样了。

R0:10.1.1.0 20.1.1.0 30.1.1.0

R1: 20.1.1.0 30.1.1.0 10.1.1.0 40.1.1.0

R2: 30.1.1.0 40.1.1.0 20.1.1.0

3.这个时候三个路由器分别有学习到了相邻路由器的路由信息,网络中一个四个网段,R1已经全部学到,下一个30S过后,三个路由器再相互发送路由信息,每个路由器能学习到所有的网络,这个时候。网络收敛完成。

 

4.每个路由器都会为所有学来的路由设置一个失效计时器和刷新计时器,每收到一个更新,都会重置失效计时器,如果没有在6个周期(180S)内没有收到学习来的路由信息时候,则将未更新的网络至为possible down(可能断开),在这个状态下,两个更新周期后还是每有收到消息则把那个网络置为down。

5.举个栗子

如果网络中,R2的直连的40网络断了,与此直连的路由器R2直接在自己的路由表里删除这个网络,同时在R2的更新里面也将没有这个网络,因为R2发出的数据里面没有40网络,与R2直连的R1所学来的40网段路由的失效计时器没有被重置,180S后则将路由置于possible down,再过两个更新周期(60S)还是没有接受到40网络的信息,那么40网络在R1里面也会被删除。

3.RIP的缺陷

1.使用跳数作为度量值,假如hostA到hostB有两条路线,一条是T1,但是经过三个路由器。另外一条线,带宽64K,经过两个路由器,RIP认为T1这条路线需要3跳,而64K只需要两条,那么64K的优先级就比T1高了,这样显然是不符合情理的。



温馨提示如有转载或引用以上内容之必要,敬请将本文链接作为出处标注,谢谢合作!

已有 0/2781 人参与

发表评论:

欢迎使用手机扫描访问本站,还可以关注微信哦~